你好,请登录   |   老子学院

西安外事学院举办第七届老子论坛暨首届生命道学论坛

2024-01-26

西安外事学院举办第七届老子论坛暨首届生命道学论坛

由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、厦门大学老子道学传播与研究中心、华夏老学研究会学术支持,西安外事学院七方教育研究院、北京元学文化院主办,西安外事学院老子学院、人文艺术学院协办的“第七届老子论坛暨首届生命道学论坛”,于2023年12月16日下午举行。西安外事学院理事长、校长,七方教育研究院院长、老子学院院长黄藤教授致辞,四川大学杰出教授、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做首席发言,中南大学哲学系吕锡琛、西安外事学院七方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张丰乾、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谢清果、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张丽娟做主旨发言,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郭小武、西安外事学院七方教育研究院编辑孙军红、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魏孟飞、兰州理工大学博士张彦龙、西安外事学院七方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健做专题发言。论坛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办,共有142人参加。

黄藤校长在致辞中指出,对老子及其道学的理解,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,这既体现经典的深厚性,也体现学术研究的开放性,多元并存,兼容并蓄;本次论坛是首届生命道学论坛,是一个既具有理论价值,又具有现实意义的选题,我主张把健康、幸福作为生命道学的基础价值,而“人法自然”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路径;生命道学需要信仰、思辨、践行的统一,有信仰才能有发自内心的敬畏感,有思辨才能守护理性精神,践行才能知行合一,而不停留于玄谈。

詹石窗教授做题为《平安之道与生命哲学》的报告。詹石窗教授指出:平安之道是道学的根本精神,也是国家和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诉求,平安之道是中国生命哲学的精髓,国家平安之道在于人心。詹石窗还结合自己的学术之路,分享了学术研究方法,主张以文字训诂、语义分析为基础,在选题方面既不能老生常谈,也不能刻意标新立异,而是在既有学术史基础上稳步推进。

吕锡琛教授做题为《黄老道家“形性相葆”的整体生命观》的主旨发言。吕锡琛教授从“他者”的视角来审视黄老道家生命观的当代价值:美国著名科学家、教育家卡普拉在反省西方主流医学之困境的基础上,服膺于道学变化流动、对立互补的生命观,主张吸收道家智慧以弥补西方医学之不足。黄老道家的生命观正是蕴含了这样的智慧,其深刻地揭示了躯体、心理和精神之间的相互联系,提出了“心治则形全”“形性相葆”的整体养生观;阐发了生命能量“一来一逝”的流动状态;提出了“平和”“虚欲”“守一”“安神”“存精”“适欲”“审顺其天而以行欲”等全心养形的具体方法,又进一步阐述了静心安心与“得道”这一生命追求的密切联系。这些生命智慧具有穿越时空的普世意义。

张丰乾教授做题为《充实、悦动、诙谐——徐鸿飞“肥女人”系列雕塑中的生命道学》的主旨发言。张丰乾指出,维纳斯塑像以“残缺美”著名于世。然而,孟子有言“充实之谓美”。孟子之言的本意固然是主要指人格而言,但借用于艺术形象的概括亦无不可。当代著名雕塑家许鸿飞的“肥女人”系列雕塑一反以“苗条”为美的审美观,以充实、悦动、诙谐的手法,配以极具生活气息的场景选择和塑造,表达了不以肥胖形体为累赘,热爱生命,拓展生活,自然而然,友爱互助,诙谐幽默的生命道学。同时,他的该系列雕塑也巧妙地留有了观众“摆拍”的空间,从而使得观众从单纯的观看转为积极愉快地参与;也使得塑像和活人之间有了随机组合而生成别致景象的无限可能,也启发人们思考雕塑艺术对于融合无机物与有机生命的独特作用。

谢清果教授做题为《新老学与老子“配天”思想的生命主体性》的主旨发言。谢清果教授指出,新老学是老学的当代发展形态,其内涵是尊《道德经》为核心思想依据,以传承至今的注疏和各类研究成果为依托,以探讨中国社会永续发展和世界和平安宁为问题意识,从而将老学的尊道贵德、清静柔弱、自然无为、不争善胜、爱民治国等思想,进行当代的创造性诠释,既发扬优势,克服弱点,又兼容并包,采阴阳儒墨等诸子之善,取中外文化之长,在修身治世这两大永恒主题上,做出新的回答的理论结晶。主张从《老子》中提炼的“配天”观念入手,指出“配天”是中国先人安顿自我身心,处理自我与社会等有关系的基本原则。相比较而言,儒家强调“以德配天”,而道家强调“以人法天”,儒家强调的是对天命的归依,而道家强调的是对天道的运用。就《道德经》的“配天”思想而言,它彰显了老子“惟道是从”与“唯施是畏”的思想自觉,在春秋末期时代具有革命性意义,体现了老子治国的民本情怀。而“新老学”则应当将此“配天”思想在当代重新发扬光大,使之成为华夏文明行稳致远和世界文明和平共存的道家式方案,从而使老学跨越时代迈新步。

张丽娟博士做题为《道教贵柔的生命哲学》的主旨发言。张丽娟博士指出,道教认为柔弱是生命的本质,是健康的形态。道教贵柔思想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养护生理生命、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生命哲学思想。具体来说,心当似女、自守少泄的养精法则,绵绵若存、专一和柔的养气法则,返朴归真、复归婴儿的养神法则,可谓贵柔的生理生命养护功法;见小用柔、柔和贞清的养心法则,至柔至顺、厚德载物的养德功法,有助于我们培养外柔内刚的精神品质;示弱以人、胸怀宽广的交友原则,处下不争、韬光养晦的处世原则,有助于涵养柔而不弱的社会生命。

郭小武研究员做题为《从“道生”“冲气”说到<行气铭<导引图>》的专题发言。郭小武研究员指出,《老子》21章:“孔德之容,惟道是从”,大德如枝叶,以大道为根脉。人类有大德,以自然大道为根基。老子是极高端的“一元本根+二元兼从”的统分论者。《老子》42章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统则为道一,分则为二三万物。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”指的正是从统到分的通道、纽带。阴阳合和如太极图示,冲而有目,和而为一。《老子》“道生”“冲气”之说,正是后世“行气”“导引”的元初理据和深层底蕴,由此可以启发我们更好地发掘和把握出土文物《行气铭》《导引图》的真谛,也就是所谓炼精化气、炼气化神、炼神还虚、炼虚合道,逆向地驭德从道、回归自然,进入长生不老的永恒化境。

孙军红博士做题为《老子重“和”》的专题发言。孙军红博士指出,《老子》释万物之变,探兴衰之道,这其中有“和”。从道的创生方面看,道生万物,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老子不但尊道而且贵德,“道生和”之外还主张“德含和”,既用赤子类比“含德之厚”,又用“终日号而不嘎”来说明“和之至”,再解释“前后相随”的“音声相和”。老子从纯粹理性到实践理性,注重“民合和”,并从“六亲不和”谈到“和大怨”,再到“挫其锐,解其纷”的“和光同尘”。从“大道和生”的视角关注四个问题。第一,从老子思想中衍生的“道生和”观念;第二,早于老子二百多年西周太史史伯提出“和实生物”的命题;第三,老子直接提及的“冲气以为和”;第四,从创生的功能看,到底是“道”第一性,还是“和”第一性?二者是否矛盾?那么,对这个问题的探索,张载在《正蒙·太和篇第一》作了“太和所谓道”的尝试性回答。总之,表面看老子“和”思想以片段呈现, 实则彼此之间“不可致诘”,是“混而为一”的,统一于“和”。

魏孟飞博士做题为《中和与生生:中医生命哲学的价值精神》的专题发言。魏孟飞博士指出,“中医”在古代多指中等水平之医家,在现代则主要指与西医相对照而存在的中国传统医学。从中医的思想方法和价值精神来看,我们需要为“中医”重新赋义,将其理解为“中道医学”。中医的“中道”包含三方面内涵:中、和、生生。“中”者,自然、真实、有信之常道,中医谨守天时,补其不足、泄其有余,使生命之存在不偏离常道。“和”者,发而中节,协同共生也。中医协调天人、融通人我、交感身心,以成形与神俱、阴平阳秘、升降合宜之真人或平人气象。“生生”者,循生生之道,用生生之具,助生生之气,成生生之德。中医学以“中”为道,以“和”为法,以“生生”为价值追求,其历史实践实为中华生命哲学之最佳注脚。

张彦龙博士做题为《论<文子>中的“一”》的专题发言。张彦龙博士研究黄老的学者总是认为道-万物结构与君-民结构一致,但是这二者并不一致,道-万物结构中君只是万物之一,君并没有被突出,君与民并不是天差地别,万物之上有一个道意味着万物之上并没有一个君,而在君-民结构中突出的却是君的至高无上性,可见,道-万物结构其实在否定君-民结构。但是,在黄老著作中又确实在以道-万物比拟君-万命,这种比拟不是自然而然的,一定有什么东西连接了二者,《文子》提供了答案。老子把终极勉强起名为道,而《文子》又把“道”命名为“一”,道本身就是假名,又给假名命名是没有意义的逻辑不通,这种将错就错的目的就在于把道转换为一,一是独一无匹的意思,通过一进而于王联系起来,道就成了君尊臣卑的理论基石,一就是把道-万物结构与君-万民结构连接起来的中间站。于是,道的无形无声微妙都成为君尊的表现,实即使君主获得绝对君权,绝对君权又是通过循名责实的法制来实际地保障的。

最后,李健博士介绍2023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《先秦道家生命哲学研究》,提出“生命道学”的相对概念应该是“思辨哲学”才能确立“生命道学”的真正问题意识。

论坛由西安外事学院七方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健,七方教育研究院副院长、老子学院副院长曲经纬,七方教育研究院秘书长李彤主持。


来源/七方教育研究院

排版/校官网记者团